fp-icon
Edwin Lo / 十二聲度的 “Weiwei…Vito” 輕柔呼喚喚出了甚麼合作?

Edwin Lo / 十二聲度的 “Weiwei…Vito” 輕柔呼喚喚出了甚麼合作?

Edwin Lo

發表於: 22 Jul 2010

Edwin Lo

“Acconci Studio and Ai Weiwei: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8 May – 4 July, 2010 // Para/Site Art Space, Hong Kong

Para/Site 藝術空間近年來一直專注於引入海外藝術家來香港展出作品。剛剛在藝術空間展出完畢的,是兩位甚具份量的當代藝術家艾未未(中國)和Vito Acconci(美國)。 兩位本來已屬重量級的當代藝術人物, 又是有名的建築家,這次同臨香港, 更開宗名義的以 “ Ai Wei Wei + Vito Acconci Studio: A Collaborative Project”為前題進行對話式的展覽。明顯的是, “collaborative” 是一個關鍵詞; 但是這一次展覽如他們在Para/Site和Asia Art Archive協辦的簡報一樣,「合作」這方面是令人相當失望的。

這一次展覽的創作方針是在展覽期內定期將作品放置於已劃分好的方格之中; 不斷加入展品, 意味著展覽一直在變化著。最後, 我們看到這次展覽的結果是: 三個電視播放著藝術家的視頻對話,兩件模型及盛載兩個模型的包裝,一組四張由 Vito Acconci Studio 負責撰寫, 配上虛擬影像的文案,一百二十多幅照片( 包括兩位藝術家在香港逗留時的照片記錄以及艾未未在工作室做是次創作的照片) ,以及一組由十二個喇叭組成的十二聲道的聲音裝置。綜觀展覽內的作品來判斷, 令人不禁要問: 這是一次怎樣的「合作」的企劃? 他們之間的「合作」在那方面? 除了艾未未本人於展場上的張貼提及是次展覽的創作方針之外, 一切有關這次「合作」的背景、創作的過程或執行細節等等均沒有作任何的闡述。以兩位藝術家的名氣, 難逢機會的創作, 雷聲之大, 雨點之小, 相信藝術圈外圈內人都頗感失望。展場失望處處, 但筆者認為在展覽眾多的作品之中, 當中的聲音裝置比較值得拿出來討論。

十二聲道的聲音裝置分佈於展場內, 以內、中、外的正方形放置, 而不同的喇叭均有不同的放置的高度, 並指向展覽場地的中心點。來參觀展覽的觀眾, 可以在展場內的不同角落聽到Vito Acconci 呼喚著兩組名字 “Wei Wei” 和 “Vito” 的聲音, 聲音在這十二個喇叭之間走動。觀此作品, 筆者坦承這個聲音裝置是藝術家一次藝術上的錯誤決定, 作品不論在概念上、執行上和內容上都難以令人照單全收。

據筆者個人現場的聆聽, 這個聲音裝置內的聲音整體上由外圍的喇叭走向內圍的喇叭, 之後再由內圍走向外圍。這個聲音的走動軌跡, 對於一般的公眾來說未必容易察覺, 甚至乎藝術圈子內的人也難以理解它的處理方式。藝術家本人基於什麼原則來判斷這個是最好的聲音移動的方式? 環顧展場, 藝術家並未提供任何關於這個裝置內聲音走動軌跡的線索, 也並未作出最基本的說明。聲音藝術在本地久缺了理解的切入點, 對觀眾來講是不明所以, 對藝術家本人來說是一次決定性的錯誤。筆者開始懷疑藝術家本人也不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大概是想做一個「十二聲道的聲音裝置」而已?

聽到Vito Acconci 呼喚著兩個名字 “Wei Wei” 和 “Vito”, 更加深了筆者的懷疑。筆者認為一個聲音裝置最重要的是不單是聲音的呈現, 更重要的是聲音本體與內容; 而筆者看不到, 也不覺得“Wei Wei” 和 “Vito” 它們能夠構成一種實在的內容。聲音呼喚著兩個名字, 實質上呼喚著無實質意義的內容。聲音喊著兩個名字, 表面上是一種不是內容的內容, 實際上蓋不過連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氣味。而另外一個問題是, “Wei Wei” 和 “Vito” 與聲音走動軌跡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按筆者的觀察,它在喇叭之間移動的關係十分薄弱, 因而相信內容、結構在這個聲音裝置中並沒有經過深思考慮。 究竟兩位藝術家在當中的處理思考了什麼?

宏觀的看, 十二聲道的聲音裝置再跟其他的展品之間有沒有個別的聯繫? 恐怕藝術家本人也未必能夠清楚地告訴你。究竟這次可不可以視為一次「合作」? 明顯的是, 這是一次各自為政、各自表述的一種「合作」而已。最後, 筆者在此表明這次不單止是一次「 雷聲大, 雨點小」、強差人意的展覽, 也令人覺得兩位當代藝術家之間的「合作」純粹只是藝術圈內話題式的炒作。(Edwin Lo)

Floating Projects Collective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