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icon
Winnie Yan / 白色的時間-往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 札記

Winnie Yan / 白色的時間-往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 札記

YAN Wai-yin Winnie 忻慧妍

YAN Wai-yin Winnie 忻慧妍

發表於: 04 Jan 2018

***FP writer/editor Winnie Yan reflects on her visit to the Taichung International Animation Festival  (13-17 Oct 2017) and finds “concepts and theories” less learned in class. Traversing through works across generations and continents, she asks, “What is it that makes us willing to condense our life into a short string of images?” 2017年10月間,忻慧妍穿過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的5天。她問:是什麼令我們願意把自己的生命濃縮成一小段影像呢?

白色的時間 – 往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札記

| 忻慧妍

「專心做電影的時候,人生就這樣慢慢溜走了。」他說。反射的白光打在他的身上,不知看著二十三十年前自己所做的作品是什麼感覺呢。

兩個月的假期過了一大半,本想專注留在家裏混,但腦裏還總是想著要去。看了幾次户口少得可憐的餘額,還是先得去,反正有廉航,台中生活消費也不高。就這樣把電腦、筆記本和幾件衣物塞進大背包裏前往機場出發去台中,大概花了一小時左右就到達,不用等行李,只算飛行時間的話跟從家往山上上班差不多。

動畫節為期五天,以放映為主,也有數個講座和工作坊,放映涵蓋學生競賽短片、國際短片、長片、專題放映和兩場焦點導演放映。一張預售票賣八十台幣,比香港的一杯咖啡還要便宜,沒多想就買了八張,除了到埗後的首兩天去了幾個老地方,整個旅程基本上也在會場裏過,住的房間也只離會場十數分鐘的路程。

2017/10/13 12:30《發現新視角:感官衝擊》/ 14:40《海邊的露易絲 + 蟹蟹你的愛》
2017/10/14 18:00《焦點導演:光音詩人葉茲庫夏(一)》/ 21:00《今天開始我要放棄夢想》
2017/10/15 12:10《發現新視角:水墨來潮》/ 14:20《國際短片競賽 3》
2017/10/16 13:10《學生作品競賽 3》/ 19:10《焦點導演:光音詩人葉茲庫夏(二)》

因為太晚決定的關係,未能買到開幕電影實在有一點可惜。每次看畢一場放映的即時反應還認為早該有理無理能買的戲票都買,能看的都看一遍。這八場放映雖然並非所有作品都引人矚目,但整體上每場放映節目的作品選片,主題放映尤其,都能顯示到整個影展對討論動畫這個媒介的積極開放性,引伸到很多自己待在家裏不會發生的思考。

首當其衝是自己最期待的節目之一:《感官衝擊》,憶起在學時期與同學和教授一起到柏林看動畫影展時最深刻的放映節目也跟這個名字相若。動畫可以是全屬虛構,也可以是現實的延伸,可以是整潔完美的抽象幾何,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抽絲剝繭再重組節錄而成。一到會場,工作人員早在門口預備了一副副即棄的3D 眼鏡,運用幾何的光學錯覺動畫放在這場放映中彷彿像一個開光儀式。動畫中的幾何圖形雖花巧玲瓏,但坐在灰棗紅色的影院座椅上,我只確實地感覺到耳朵的疲倦和眼球的陣陣刺痛,算不上興奮,不過以感官衝擊的動畫而言,這類聲音視覺作品的確算是衝擊的起步點吧。此外,其他影片都叫人嘖嘖稱奇,《私頻無極限》(MeTube 2 : August Sings Carmina Burana)以CGI動畫、真人綠幕和後期制作拍攝而成,私頻,或原稱的MeTube,仿照家庭電影的低技術拍攝語言,利用搖擺遊離不定的鏡頭不斷轉換螢幕視點,偶然的低清畫面模糊真實拍攝與科幻想像的邊界,把一件本來屬於平凡無奇的個人視像紀錄變為共同經歷的荒誕奇幻旅程。安娜瓦沙夫(Anna Vasof)的作品向來引人入勝,《時間快步走》(When Time Moves Faster)整合她一系列的動畫實驗,透過拍攝實時操作精巧的裝置,再在錄像中重組時間,演變成一個個與裝置環境或實時的行為動態互相呼應的循環動畫。這樣把實時製作過程到最終的循環動畫集合在一起播放,雖然未能仔細地觀察個別裝置或瓦沙夫的實驗方向,但每次看到她的行為實驗都能直接指向對每一格(幀)的時間距離,以及實時耗費的體力(製造以及操作裝置)和實驗後循環動畫的時間差距(大多實驗的結果都不多於半分鐘),真的希望他日有機會以另一種觀看模式閱讀她的作品。雷磊和蘇文托馬斯(Thomas Sauvin) 的《照片手工上色》(Hand Colored no.2)是買這場放映場的原因,相比起前作《照片回收》(Recycled)中收集大量上海居民的舊照片再處理成為零碎的日常生活記錄,《照片手工上色》的照片需求數量大大減低,但所需要的時間並未顯得有所減少,由前作的動態處理中取決於一張照片與另一張照片之間的影象重疊,變為現作透過同一張照片但重覆的處理手法產生一張又一張新的影象,看來只是收集和篩選照片的時間變為手工上色的時間而已。雷磊在影後談中提及這新作想透過挪用這些不相關的個人照片,以上色的方法加上動態,連繫成為一組不確實的另類歷史。或許自己對手工上色這個技法毫不認識,這次的實驗對我而言並沒有太大衝擊,但與以往動畫處理歷史大多基於口述歷史或文本,以重塑為基調,雷磊這次以個體的歷史影像塑造出另一種關於個體,或群體記憶的影像解讀試驗無疑是與別不同。 最為驚喜,亦是自己是次影展最喜歡的作品是鄭多喜(Dahee JEONG)的《微塵光陰》(The Empty),精細優雅的筆觸配合三維軟件的角度輔助下使空間處理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旁白的男聲一直喃喃自語,想像存在於房間中的物件都擁有自己的故事。牆上的畫,書櫃裏一本本貼有作家大頭照的書,到桌上的蘋果,房間裡的床,存在過的事物都會留下痕跡嗎,所有殘留記憶的物件都被掏空的時候,我還擁有什麼可以哀掉呢。

晚上的放映雖然跟中午的放映無關,但看畢也延伸了自己對技法、語境與感知的想法。法國與加拿大合作的長片作品《海邊的露易絲》講述老人露易絲因錯過了火車而獨自一人遊蕩在孤島的闖蕩以及憶起年輕的時候在島上發生的一點一滴。儘管片中沒有很多對白(不竟大部份時間都只有露易絲和小狗,雖然小狗在片中會說話),畫面以二維手繪與三維建模的視覺差別把背景及群眾與主角露易絲和小狗分開,除了突顯露易絲與他者離離合合的距離外,也深化了後期露易絲自己孤獨無援的無力感。相比一直所認知的以二維與三維配合減低製作時間和成本的取向,這暫時是看過最合乎情理的處理方法。

對《水墨來潮》我並沒有太多想法,至於學生與國際競賽,說實話也只是第一次看這些因競賽組合而成的放映,整場放映猶如眼睛的狂想曲,五花八門的題材與不同技巧的展示實在叫人興奮。唯一令人失望的是學生羅荷的作品《用一天的時間回憶我》(2017)對久野遥子的作品《Airy Me》(2013)過份參考,雖然也是運用了長鏡頭和相似的色彩處理,但明顯久野遥子的作品擁有更多的解讀空間,例如每一幀每一條獨立線條的色彩變換,透過三維軟件確立更精確的建築空間,將像真的建築空間和爆炸有力的幻影前後交替與重疊,空間應用於視點同時亦勾劃著不同事件的時間點,還有片中不斷重複的符號,不知道日本有否與周公夢蝶相近的故事,每次看久野的作品都會因那獨特的速度節拍和各種視覺元素與叙事互相緊扣所著迷。可能是太過近似的關係,我看羅荷的作品感到完全摸不著頭腦。

不過,在影展中最受到衝擊的必定是焦點導演的放映單元。他叫葉茲庫夏(Jerzy Kucia),是一位波蘭導演。放映分開兩場,第一場主要播放導演事前準備的作品節錄,把自己的實驗動畫歷程和每個作品中的挑戰和關注細節交代出來,再配以幾個完整作品放映作結,第二場則是完整放映回顧與映後談。由他對黑白正負空間的鋪排,到把劇情聲音(diegetic sound)演變成旋律,庫夏說他的作品抽取現實可見的影像配上自己的記憶組合而成,並沒有甚麼主旨或中心思想。畫面彷彿不斷重複,聲音結構卻漸變複雜。腦海的想像慢慢抽離眼前的影像,回過頭來卻不感到迷失。他提到觀眾不必拘泥於能否理解作品,但對此我有一點保留,畢竟他生處的社會環境,甚至創作氣氛在這數十年間都經歷不同的轉變,何況他所拍攝的影像(例如木頭車,大公雞等)都是城市人比較陌生且容易抽離的物件,難免會好奇這些事物在作品中出現如何可以推敲更深一層的解讀。

「一首詩很可能不留任何痕跡地消失,但也有可能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印象,並且引起重複的行為。它的述行性並不是單獨的、可以一次完成的行為,而是一種重複,這種重複使它所重複的認識有了生命。」(Jonathan Culler)*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語言,而在評價作品的時候亦必須要留意。」他說。旅程短短的數天都把自己完全陷入電影院和毫無一物的房間中,「專心做電影的時候,人生就這樣慢慢溜走了。」,究竟是什麼令我們願意把自己的生命濃縮成一小段影像呢。嘀嗒,嘀嗒。

(2018.01.02)

---

可供重溫的參考資料:

Anna Vasof’s vimeo / https://vimeo.com/annavasof

Lei Lei and Thomas Sauvin / Recycled / https://vimeo.com/154480199

Thomas Sauvin and Lei Lei / Hand-Colored Photography (Interview) / https://vimeo.com/161896710

Dahee JEONG / The Empty (Trailer) / https://vimeo.com/158120311

Daniel Moshel / MeTube 2: August sings Carmina Burana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19cnfIOuU0

Jean-François Laguionie / Louise by the Shore (Trailer)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9k7b2aBVo

羅荷 /用一天的時間回憶我 (訪問及影片)/

http://animapp.tw/stores/shares/taiwanese/1951-reminisce-me-with-the-time-of-a-day.html

久野遥子 /Airy Me / https://vimeo.com/70463623

Jerzy Kucia 在網上能找到的幾個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0vBi0x9PI&list=PLBBphPWKoJY84M5FDKIlAqbPwHZdvT6fH

*Jonathan Culler,李平 譯 ,《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頁138。

 

Floating Projects Collective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