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 writer Wai-leung Lai has never associated himself with film review or film criticism, nor is that important to him at all. What matters is to assert the individual film viewer as an active agent participating in opening up the potential meanings of a work and the total, ever-evolving social meanings of a film. Film viewers here are not to be equated with mass consumers, but individuated users of each film viewing as an event connected to their existential integrity. Readership Theories have covered much ground in film and media studies in the past 30 something years in the academia. Lai’s re-reading of John Woo’s A better Tomorrow (1986) with an associated roll call is an integrated story of his history of local film viewing, an assertion of the right of a serious non-expert viewer’s voice to be heard. After all, popular cinema is a specific way to connect with the ordinary people on the level of living. (editor’s note)「據點。句點」寫作人黎偉亮一個人睇戲的故事,追述多年來看港產片的心跡,說明了用心看戲也就是用心活著。一個用心的觀眾絕對有權在「影評」的建制圈外肯定表述的聲音。觀者出發的電影媒體論就算在學術領域內也發展了三十多年了。所指的「觀眾」絕對不是純消費者,而是每一個自行願意看電影的人為每一部電影、每一次觀賞注入的意義;因此,「觀者論」是對純專家意見指導為綱的標準的鬆綁,「非專業」洞見其實暗示了一部電影的潛在意義和社會意義上的開放性,由一眾的觀者賦予或一起參與。(編者序)
**Feature image: illustration by Winnie Yan for this article 忻慧妍特約插畫
| 黎偉亮
不是影評
從光華迸發到日暮星沉
由舊戲「英雄本色」說起
一九七六年二月,和媽媽到北角的舅父家拜年,舅母提議看《帝女花》電影,大家興高彩烈齊聲讚好,年幼的我心中嘀咕卻無力反抗,祇好乖乖就範,和幾個大人一同在英皇道新光戲院耗了兩小時,散場時看了一眼宣傳畫:主演龍劍笙、梅雪詩 ,導演吳宇森,完全不認識。至於電影,一點不沉悶,很「好看」,好看的原因不甚了了,祇知道和無線電視常重播的黑白片粵劇截然不同。這是我第一次在戲院銀幕上看粵劇,亦是最後一次。
一九八六年八月初某個星期一下午,在銅鑼灣閒逛,經過總統戲院,啊…《英雄本色》,即時想起了謝賢主演的同名黑白粵語殘片,反正閒著無聊即購票入場,一個人在戲院渡過了情緒起伏的個半小時,散場時滿腦子電影對白和影像,電影實在「好看」,及後向不同的朋友推介並陪他們入場觀看,傻傻的前後看了五次,愈看愈專心,記住了每個場境,背熟了每句對白,終於解開了心中的疑惑:為甚麼「好看」?
警匪片從來是香港商業電影的主流,角色的天然對立令劇情張力自然凝聚。港產片常包含不同元素如臥底、黑社會、黑警、刧匪、線人、恐怖分子、變態殺手等,我在這裡把它們全歸類為「警匪片」。
說港產警匪片必須由章國明執導的《邊緣人》(1981) [1] 說起 ,它在八二年金馬獎一嗚驚人(奪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 ,主角艾迪是港產片臥底的始祖,嶄新的題材,細緻的角色描畫,成為日後臥底電影的藍本。《公僕》(1984) 是另一類風格,李修賢飾演一個住在徙置區的CID,執勤時穿短褲T恤腳踏布鞋,外形地踎性格火爆手法踩界嫉惡如仇,為警匪片開拓了另一條寫實路線,李於一九八七年創立萬能影業開拍多部警匪片,把周星馳《霹靂先鋒》(1988) 及張家輝《朋黨》(1990) 帶上大銀幕,亦捧紅了已離世的「大惡人」成奎安,戲中人物忠奸分明而人性化,幹練警探往往有一個性格囂張不體恤下屬的上司,歹角作奸犯科之餘往往帶溫情善良的一面,李修賢總在戲中扮演警察角色,無論便裝軍裝「散仔」幫辦或警司,皆入型入格,是當年票房的保證,九十年代末萬能影業聲沉影寂,他亦淡出影圈,祇偶然在一些港產電影中客串至今。另一路奇兵為麥當雄的《省港旗兵》I、II、III、IV (1984、1987、1989、1990) ,講述當時大陸匪幫跨境犯案的猖獗,社會性取材成為熱爆話題,戲中除主角外起用了不少真正的「大圈仔」,現實感超強,是香港電影史上題材罕有的經典系列。
回說新藝城的《英雄本色》,它當時掀起了一股風潮。評論常說吳宇森繼承了張徹的風格,也有不少熟讀西方電影的影評人說他的作品滿是 Sam Peckinpah (暴力美學) 和 Martin Scorsese (宗教信仰般的黑幫誡條) 的影子;然而作為觀眾,我衹想形容他是一個勤奮而充滿慾望的電影人。事實是,從「帝女花」到「英雄本色」這十年間,他參與製作了超過十部 電影,如《發錢寒》(1977) 、《哈囉夜歸人》(1978) 、《豪俠》(1979) 、《滑稽時代》(1982) 、《摩登天師》(1982) 、《八彩林亞珍」(1982) 、《兩隻老虎》(1985)….等等,題材多元,看出他的不斷嘗試,磨練多年去蕪存菁,到了《英雄本色》,祇是他渴求創作好電影的一次實踐,亦是他導演才華的盡情展示。
撇開過份美化黑道人物不談,吳宇森確實開創了一個本土的俠義浪漫世界,男人之間肝膽相照的情誼是永恆的主軸:豪哥 (狄龍飾) 與阿成 (李子雄飾) 被臺北警方圍捕,負傷的豪哥叫阿成逃走而自己一力承擔,此其一;的士車行東主堅叔 (曾江飾) 毫不猶豫地收留了剛出獄的豪哥是其二;亦可從豪哥在戲中多次聲稱阿Mark (周潤發飾) 為 「朋友」中引證,而他倆實際上衹是走私偽美鈔的「揾食」拍檔。
《英雄本色》有一反傳統的角色鋪排:豪哥、Mark 和阿成皆為江湖大佬,外型俊朗,身邊卻從無女伴,戲中的豪哥對 Mark 不離不棄,阿成卻處處表現出對 Mark 的嫉妒,三人關係糾纏不清。是劇情上再無發展男女感情戲的空間?是吳宇森刻意排除女性角色 (全片衹得一個女配角朱寶意),藉此重現張徹的陽剛武俠世界?還是導演在細節中潛藏的「性」隱喻?這就留待觀眾自行揣摩了。
《英雄本色》為香港電影留下無數經典的場面和對白:豪哥在探射燈下緩步走向臺灣警方投降,大景深遠拍,背境是大片閃動而朦朧的警車燈號,襯托狄龍高壯卻佝僂的背影,拍出了港產片中罕有的悲壯感覺。Mark 單人匹馬為豪哥復仇,在「楓林閣」仇家的廂房外,邊和侍酒女郎調笑,邊在乾濕褸的遮掩下把手槍藏於走廊花盆中,全程以局部特寫拍攝,無瑕的剪接下,螢幕上慢動作的周潤發笑意欣欣卻殺機暗藏瀟灑已極,及後臉色一沉持雙鎗闖入廂房,手上 Beretta 連珠砲發,以一敵眾,成為了日後各國警匪片鎗戰場面的楷模。而穿著白長褸的阿成,在眾保鑣簇擁下昂首步出新寧大廈,低角度近拍加上胡大為的出色配樂,短短十來秒,拍出了黑幫頭子如日中天的氣焰;片末 Mark 和杰仔 (張國榮飾) 四目交投突然被鎗殺的一幕,在昏暗的燈光下,亦拍出萬籟俱寂的絕望感,震撼人心。當然還有豪哥被親弟杰仔在酒吧後巷盤問:「阿Sir,我冇做人大佬好耐!」,以及阿 Mark:「我唔係要話俾人聽我威,而係唔見咗嘅嘢我可以自己攞番!」等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場面和對白。而吳宇森還親自在戲中擔當一個臺灣警長的閒角,充份顯示出他對演藝的著迷。
成功沒有僥倖,吳宇森對每個場口的執著,對故事節奏的嚴格掌握,完整的劇本,認真的攝影和剪接,好的選角和造型,用心的演出,完美的配樂,還有那支瘋魔全港的主題曲「當年情」,終於合力造就了一套「好看」的電影,而我也變成一個不再單純追求官能刺激的觀眾。
「好看」,殊不簡單的。
《英雄本色II》在 1987 年推出,豪哥化身警方臥底,無論外型及性格上皆欠說服力,而石天飾演的龍四亦嫌演出過火,成績大不如前。1989 的《英雄本色III》周潤發夥拍梅豔芳及梁家輝主演,故事背境為越戰的紛亂時勢,講述三人與軍方的對抗,已偏離警匪片路線,戲中可看到吳宇森掌控大場面的功力,激蕩依然,可惜珠玉在前,再難有任何突破。《縱橫四海》(1991) 星光熠熠,砵仔糕 (周潤發飾) 、阿Jim (張國榮飾) 及紅豆 (鐘楚紅飾) 三人為名畫大盜,文戲武戲皆設計出色,感情線亦鋪排有緻,娛樂性豐富;《辣手神探》(1992) 周潤發、梁朝偉、黃秋生三人支撐大局,動作及鎗戰場面可觀,為吳奠定了「大師」的地位。吳及後進軍美國,起用尚格雲頓、尼古拉基治、尊特拉華特、湯告魯斯等國際巨星製作了不少全球賣座的警匪片,動作爆破飛車鎗戰場面駕輕就熟,卻衹覺風采不再,沒有了「非 John Woo 不可」的感覺。
談八十年代的警匪片,怎能少了林嶺東 (1955 – 2018)的「風雲」三步曲?《龍虎風雲》(1987) 、《監獄風雲》(1987) 和《學校風雲》(1988) , 沒有複雜的劇本曲折的劇情,林擅長描畫角色間的衝突,《龍虎風雲》中臥底警高秋 (周潤發飾) 和悍匪阿虎(李修賢飾) ,劉督察 (孫越飾) 和 John Sir (張耀揚飾) ,關係亦敵亦友,角色間充滿猜疑妒忌齟齬,卻又因身份關係不得不互相信任和合作。戲中主角常飽受欺凌,委曲求全,隨劇情推進,壓迫感逐步增強,最後藉弱勢角色的終極反撲以產生最大的戲劇效果;這可見於《監獄風雲》的阿正(周潤發飾) 和耀仔(梁家輝飾) 、《學校風雲》的朱婉芳 (袁潔瑩飾) 和溫 Sir (劉松仁飾) 、《高度戒備》(1997)的建築師麥坤 (吳鎮宇飾) 、《目露凶光》(1999) 的馬文信 (劉青雲飾) 。林嶺東導演手法樸實無華,選角獨具慧眼,戲中常起用名不經傳的演員 (甚至真正的黑社會份子),卻效果奇佳,令觀眾產生共嗚如身在戲中,他的早逝,當然是電影圈的莫大損失。
九十年代是本土電影的黃金年代,1996年杜琪峰與韋家輝攜手創立了銀河映像,杜嫻熟的技巧,韋家輝的創意,配合強勁的編劇班底 (司徒錦源、游乃海、歐健兒…) ,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警匪片世界。看電影是那年代的主要娛樂,銀河的作品齣齣賣座,出色的劇本居功不少,出奇不意的情節,鋪排深遠的故事,亦正亦邪的人物設計,建構成獨特的風格,戲中往往藏著兩條思想主軸,「精銳勝平凡」是其一,主角永遠獨來獨往卻神通廣大,以寡敵眾,憑一人之力完成任務/打敗敵人,如《暗花》(1998) 中的阿東 (劉青雲飾) 以及《暗戰》(1999) 和《暗戰II》(2001) 裡劉德華和鄭依健這兩個現代羅賓漢,片中常以特寫鏡頭拍攝特約演員或配角的平凡面孔,以突顯主角的非凡,這是杜琪峰的慣技。其二是「互相扶持,至死不渝」,無論是《非常突然》(1998) 的刑事偵輯隊,《鎗火》(1999) 的江湖大佬保鏕,或是《放。逐》(2006) 和《復仇》(2009) 裡的職業殺手團夥,成員中有些素昧平生,然而一旦結成同伴,不管敵人如何強大,皆不離不棄奮戰到底,戲中主角仿如來自古代,任俠江湖,視死如歸,快意恩仇。我尤喜歡《非常突然》和《暗花》。《非》講述一隊偵查金行劫案的幹警「錯摸」兩幫強弱懸殊的劫匪,誤判形勢下,在片末一場鎗戰中全體陣亡,演員陣容以老帶新個個入戲,故事極出色,片中穿插數段誤會重重的男女感情戲,鋪排巧妙趣味十足,影迷常說好故事必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此片當之無愧。《暗花》講述劉青雲飾演的黑道獨行俠,扛下二十四小時內殲滅澳門兩大黑幫頭子的任務,劇情緊湊跌宕有緻,劉青雲及梁朝偉演技臻顛峰,影像亦凌厲非常,令劉角色過度「神化」的瑕疵變得微不足道。以製作論,銀河仝人確有野心及能力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整體水準甚高,我卻認為角色所表達的理念 (也許亦是銀河的理念),才是其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
回顧上世紀黃金二十年,除上述「大師」級作品,好戲還不在少數。
冼杞然執導的《通天大盜》(1987) ,私家偵探林沖 (林子祥飾) 受託調查一宗械劫案,過程中發現女富商楊寧(楊紫瓊飾) 是幕後主謀,林追蹤到法國與楊由認識到猜疑到互相欣賞,戲味十足,林楊二人外型洒脫氣質高雅,合演了一齣與當時警匪片風格迥異的浪漫電影,是票房過千萬的賣座之作。
《旺角卡門》(1988) ,王家衛絕無僅有的警匪片(其實警察的戲份近乎零) ,一貫的粒粒皆星,劉德華罕有的收起鋒芒與張曼玉合演情侶,演出平實反而細膩感人,Tony(萬梓良飾)和烏蠅(張學友飾) ,浮誇之餘不失性格,是十分出色的「綠葉」。《旺角卡門》全片充盈「那管明天如何」的茫茫然感覺,王家衛在多個場口以手提器材攝錄,銀幕上搖晃的畫面呈現了特殊的動感與張力,是當時少有的拍攝手法,亦為他後來獨樹一幟的電影世界打下了基礎。
陳木勝執導的《天若有情》(1990) ,劇本流於煽情,拍攝手法略嫌粗糙,但華D (劉德華飾) 與富家女Jojo (吳倩蓮飾) 的一段戀情卻是港產片的經典,Jojo這角色倔強專情,吳面孔新鮮演出光芒四射,其他配角如吳孟達、黃光亮等也恰如其份,在瑕不掩瑜下,「天」還是有其可觀性。至於《天若有情II》(1993) 和杜琪峰執導的《天若有情III》(1996) 逃不出「珠玉在前」的定律,成績略遜,不在此述。
《野獸刑警》(1998) 由林超賢和陳嘉上聯合執導,爛鬼東與阿 Sam 是兩個懶散好玩生活靡爛天天嗑藥濫交的CID,黃秋生和李燦森演來固然優為之,張耀揚的黑幫大佬與黃敏德的古板刑偵隊長亦傳神非常,然而頹唐外表下各人皆是有情有義之輩,角式營造極出色,雖然結局逃不出「例牌」的一場大廝殺,卻已是我心目中其中一部最出色的港產警匪片。
當然,在市場需求下也湧現了不少質素參差的電影,如「霸王花」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五福星」系列等,不是過份強調英雄主義武打場面,就是注重胡鬧集中「攪笑」,製作有欠認真,看後如水過鴨背難留任何印象了。
若硬要以千禧年為分界線,本地片產量是逐步下降,但整體質素卻未覺遜色。很喜歡麥兆輝的《愛與誠》(2000) ,方龍就 (吳鎮宇飾) 、阿一 (王傑飾) 和阿雪 (阿一妹妹,梁詠琪飾)是泰國黑幫同門,三人為拯救方龍進(就弟弟,陳曉東飾) 與整個幫會對抗,戲中三人行事狠辣作風沉穩,梁嫵媚冷艷顛倒眾生,是她從影多年的代表作,麥兆輝處理感情戲份很出色,各人情感內斂性格沉默,卻願意為對方犧牲一切,那種「同生共死」的氣魄躍然銀幕之上,無需言語,戲中動作和鎗戰場面拍得極俐落,展示了導演的才華,當然剪接師亦居功不少。及後麥兆輝與劉偉強共同執導了《無間道I、II、III》(2002-2003)成績蜚然,劇本結構森嚴,導與演皆誠意十足,可惜 I 和 III 的劉德華與梁朝偉雖演出賣力,惟已露疲態,反而 II 戲中吳鎮宇飾演一個外表溫文智計過人的「坐館」接班人,感情含蓄不慍不火,演譯出色,是我很欣賞的本土實力派。
頗為「好看」的電影還有:爾冬陛的《旺角黑夜》(2004) 、 《門徒》(2007) ;加入了政治元素銀河出品的《黑社會》(2005) 和《黑社會 II 以和為貴》(2006) 、《神探》(2007) 、《車手》(2012) 、《毒戰》(2013) 、《樹大招風》(2016) ;憑《人肉叉燒包》(1993) 成名,邱禮濤的《黑白道》(2006) 、《同門》(2009) ;林嶺東杜琪峰徐克合導的《鐵三角》(2007);陸劍青梁樂民的《寒戰 I》(2012) 、《寒戰 II》(2016) ;麥兆輝莊文強的《竊聽風雲 I、II、III》(2009、2011、2014) ;林超賢的《證人》(2008) 、《線人》(2010) ;周顯揚的《殺人犯》(2009) 、《大追捕》(2012) ;陳木勝的《掃毒》(2013) 。值得一提是《掃毒》,劉青雲古天樂張家輝合演,兄弟情誼是主線,活脫脫的《英雄本色》影子,可惜略嫌眼高手低,予人「畫公仔畫出腸」的感覺,難望元祖級《英雄本色》項背。至於吳宇森的近作《追捕》(2017),除了我喜愛的福山雅治外,也再難找到任何驚喜了。
酷愛港產片是出於本土情意結,論質素,當然還有一堆已進入經典殿堂的警匪西片:絕地反擊大快人心的《第一滴血》Rambo: First Blood (1982) ;題材警世批判現代人道德觀的《孽緣》Fatal Attraction (1987) ;至剛至陽米路吉遜的《轟天砲》Lethal Weapon (1987) ;歹角造型出眾動作場面火爆的《虎膽龍威》Die Hard (1988) ;驚悚恐怖刻劃人性的《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奇雲高士拿鐵漢柔情的《護花傾情》Body Guard (1992) ;木訥情深顛覆傳統形像的《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 (1994) ;黑色幽默時空交錯,我心目中的「神」級電影《危險人物》Pulp Fiction (1994) ;末世紀絕望沉鬱的《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 (1995) ;湯漢斯和李安納度迪卡比奧發人深省橋段引人的《捉智雙雄》Catch Me If You Can (2002)…………
無疑地,本土電影的黃金時代是完結了,坊間說法是大陸市場崛起合拍片當道加上互聯網的普及,間接影響了港產片的質素。偌大市場確是惹人垂涎,互聯網亦確實令娛樂更多元和個人化,但究竟是這些原因令港產片需求減低,資金短絀質素下降,還是本地影圈人材萎縮無力製作高質電影令觀眾卻步,又或是互為因果?衹能留待電影公司製片和社會學家去研究了,至於今時今日影圈為何祇有「演員」再無「明星」,答案也應作如是觀。近年自己買票看電影的次數確是屈指可數,在家觀看收費電視電影的嗜好卻從無改變,原因不關乎質素或票價,祇是年紀漸長,年代遠去,閒情不再,「蒲」電影院的意欲也消失無蹤了。
對照今天,回憶起那個「逢戲必看」的八九十年代,真有彷如隔世的感覺,時代變遷的急速令人覺得不可思議,那感覺很難以筆墨形容,有點不捨,有點悵然,有一點點無法適應,就像文字無法形容影像,但想起曾渡過一段這樣的歲月,還是覺得蠻幸福的。
每看一齣「好看」的電影,就像一次美麗的邂逅,都堪記取,都堪回味,受用一生。
還是最懷念那個始於《英雄本色》繼而百花齊放傲視全球的八九十年代。
很懷念那時的明星,不論男女個個丰姿綽約性格鮮明,我曾在金鐘 Cova 遇上張國榮,見過蹓躂 PP 的任達華和琦琦,在銅鑼灣駱克道遇過「發哥」,人人衣著隨便(但很有型) 神態自若毫無架子,也曾在 New World Harbour View Hotel (已易名) 的咖啡廳遇過王菲,臉上架著墨鏡無半點表情,然而遇到 fans上前招呼,很 cool 的她還是會輕掀嘴角露出靦腆而親切的微笑。
很懷念鐘楚紅、夏文汐、葉童、繆騫人……….
很懷念未有網上訂票,逢大時大節假期前夕,在佐敦遊走普慶、倫敦、大華、新大華、嘉禾、華盛頓、民樂「撲飛」的日子。
很懷念戲院大堂等侯入場的鬧哄哄氣氛。
很懷念期待每個星期四新戲上畫的心情。
很懷念戲院門口的手推車小販熟食檔 (那時的食環署是會隻眼開隻眼閉的) ,咖哩魚旦、鹽焗雞脾鵪鶉蛋、碗仔翅生菜魚肉、雞蛋仔、鹵牛什、煎釀三寶、炭爐燒魷魚乾、鹵雞腳豬耳豬脷鴨腎….. 完完全全的平民自助大餐,勝過今日商場戲院的機製爆谷和熱狗一千倍!
很懷念那些狹窄擠迫,令人雙腳痲痺的戲院座位。
很懷念午夜場煙霧彌漫遍地煙屁股「媽」聲四起的環境。
很懷念前座、後座、超等、特等。
很懷念古雅的利舞台。
很懷念阮大勇的電影海報。
很懷念新鴻基中心專門播放藝術電影的影藝。
很懷念尖東華懋的深夜場和子夜場。
很懷念明周和年青人周報的影評專欄。
很懷念那些 work hard, play hard 的日子。
很懷念那個城開不夜活力澎湃的城市。
很懷念那逝去的歲月。
很懷念一同渡過那些歲月的人……..
沒有甚麼好婉惜的,二十年,玉砌珠樓已變成頹垣敗瓦,電影裡正義勇敢的執法者在現實中也完全荒腔走板,區區回憶何足掛齒,就讓一切止於懷念!
<完>
編注:
[1] 章國明的首部有關警匪的電影為《點指兵兵》(1979, Cops and Rob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