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works are to be sensed rather than comprehended… Winnie Yan finds a natural connection with Jess Lau and Kin-choi Lam’s duet — with their art pieces as much as the two individuals. …能找到兩位同伴會默默地感受一場雨…絕不容易。
小時候的我曾經是一只樹熊,好日不出門,出門的時候雙手抱著媽媽的右腳,頭一直貼著她的大腿,跟親友打招呼都是透過褲管邊窄小的空間。
「真想小時候的我會看到。」這是初時在網絡平台看 Jess(劉清華)和建才的插畫時都有的想法,那時候還未認識他們,以為是同一個人的作品,但因不同題材以分開了兩個專頁。雖然這樣說可能有點嘔心,但他倆都是很溫暖的大人,就像會於中午從窗簾邊照料角落的盆栽的那扇光一樣,不刺眼,不熾熱,剛好。
第一次看 Jess 的作品是她的畢業作品,叫<消失之中>,是一個雙螢幕並列的動畫裝置。乍看覺得是很機械性的一筆一筆把觀塘的一處街景畫了出來,續漸看到畫面是很有意識的把這一小處景色再細分作一個個小區,大廈,街巿,貨車,由早晨的陽光到夜晚的日落。還記得作品差不多結尾的時候,一處的街燈正在照亮著一個小角落,不知為何那刻就在想「這個師姐大概會寫詩的吧」,然後又真的出現了一首詩。不過心情好糾結,可能是詩詞所選的字型好有個性,但大多是基於我十分自私的盯著看一面的螢幕而忘卻另一面。直到第二次在另一個展覽再看到這件作品,螢幕尺寸細小了很多,兩個黑白色的畫面,灰階對比度和亮度令顏色更濃烈,螢幕中的碳筆與現實比例變得更接近了,真的像有一枝脆弱的碳筆於那小型的白燈箱裏忘我地在跳動。最後一次在另外一個地方看,她的作品得獎了,這個版本好像沒有最後的那篇詩,又看了好幾遍。
建才的作品大多都透過網上看到,主要是插畫。他畫的東西總是好細小的停留在畫紙的一處,好像一直等待一兩只小蟻來客串。社交網絡的插圖顏色都十分鮮豔,他的卻是一大片淡黃色,線條略帶輕微的抖動,外在浮動的留白與內在標示著呼吸流動的線,繪畫的場景卻是一閃即逝的瞬間。最深刻的是那幅描繪一對戀人在坐韆鞦時想牽手,兩只手會不會在下秒鐘擦過呢?不確定,但本來會我眼中擦過的一剎那在這紙上的空間卻靜止了。四周的風景都變得不重要,手的距離卻格外顯眼,畫面上的這一刻雙手是觸不到,但「很想觸碰對方的手」的這種意味卻強烈的表露出來,那怕只可能會擦過一秒鐘。有時候我就坐在電腦熒幕點開他的作品發呆,空白的上下左右位置沒有充斥著文字,描述裏沒有一堆感人熱血之言,也沒有追求點讚分享認同的渲染,作品就如在空氣層中飄浮的一顆小汽球,時近時遠。
還記得在據點初次見面的時候,Jess 比想像中熱情,建才倒比作品更輕柔,與自己腦海中的印象不太一樣。直到後來因為討論看村上春樹小說的次序,才擺脫自己怕生所引致的各種靦腆。現在站在他們身旁,不經意就會有一種不需要勉強說話的氣氛,就像他倆的作品,沒錯它們都儲藏著一點點想法,但不用太竭力設法去尋找它,而是像調舊式收音機般,碰到相應的就能聽到,太快自然錯過。
小時候的自己比現在好像更有會劃分小宇宙的能力,有著用不完的時間,可以花一整個下午舉行小龜三項鐵人賽,儘管最後因嚴重超時而告終。現在周圍的環境好像變得更容不下猶豫,總是急速地在轉動,停頓仿彿成為了一種奢侈。他們的作品都帶點日常生活的觀察,把自身對各樣會逝去的生命源以微小跳動表達出來,如下雨後停留在窗框的一泡水,慢慢在窗面上向著不同方向流行。
望出窗外的風景會因那微薄的水痕而變動,或多或少。秋風徐徐,香港轉天氣的期間下雨天並不罕有,但能找到兩位同伴會默默地感受一場雨卻絕不容易。
(2016.09.06)
Related post 相關閱讀:http://floatingprojectscollective.net/events/recurrence/
Jess Lau and Lam Kin-choi’s Recurrence will be Floating Projects’ upcoming Work-In-Progress Inspection on 10-25 September 2016. 劉清華與林建才的創作「複本」將於2016年9月10至25日在據點發表。